长安星雨忆芳华 | 王霞:致敬福建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

发布时间:2022-11-17浏览次数:49

作者介绍

王霞,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

百余年来母校的发展成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母校福建师范大学迎来了115周年校庆日,这是母校展现百余年来发展成就的时刻,更是具有新时代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时刻。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声誉斐然的高等学府。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抓住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机遇,凭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春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时代,学校成为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坚持“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9个;充分发挥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回望百余年来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学校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百年学府,弦歌传唱,难忘好时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相信母校在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方面能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难以忘怀的个人求学经历

自己对于福建师大的了解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在河南师大政教系读本科期间,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中有《资本论》,那个时候学习原著《资本论》的参考书目就是老校长陈征教授的《<资本论>解说》,陈征教授还是全国高师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我的任课老师是副会长,从此不仅开启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而且还与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担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书记期间,根据学院学位点建设的需要,曾邀请原校长李建平教授给予多方面的具体指导,极大助力了学院的学科建设,这时我对福建师大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05年,在我已过不惑之年的时候,通过了考试,来到母校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间,我妥善协调兼顾各方面事宜,克服种种困难,尽最大努力、用一切时间完成学业。这一经历已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和乐观面对各种困难的坚实基础。

求学期间的收获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在学业学习方面,认真修完学位课程,聆听来自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报告,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校每年精心组织举办的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之学术论坛,专心研读专业及相关领域书籍,深入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撰写期刊论文与毕业论文等等,最终毕业论文几易其稿,通过了预答辩和答辩,所有这些,使我的基础理论更加系统、扎实,研究能力得以持续提升,眼界、思维进一步开阔。在工作借鉴方面,最直接的来源是导师李建平教授,导师时任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指导学业、学术研究外,还会探讨交流他对大学本质、使命、特色、发展方向等关于大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念问题,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和学校管理这些旨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实践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为后来我的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3年,导师出版了《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一书,特赠送我一本学习,使我对大学是什么、怎么办有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在文化滋养方面,我安排出专门时间,实地了解、察看福建的历史文化、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深深感受到伟大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在学习交流方面,我邀请当时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到河南师大考察交流,传经送宝;悉心安排福建省教育工会的老师到河南临颍南街村实地考察;同时,我们一起就读的同学之间也会经常进行交流、学习、互鉴。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到了导师李建平教授、师母綦正芳教授的关怀、关心和帮助,每次往返学校路途遥远,导师夫妇都会嘘寒问暖,准备一些必备物品,学院的老师们、同班及上下届同学对我这个外地学生也格外照顾,及时帮助解决一些具体事情。

求学期间的体会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所有的收获、体会化为一个词,这就是感谢:

感谢母校——福建师大,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提升水平,为莘莘学子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

感谢导师——李建平教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治校、学术站位高远的眼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境界,特别是近年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持续培养学生、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创新、开展科学研究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坚定信念、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谢所有曾经指导、支持、帮助过的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们!

勇毅笃行的传承校风校训

2008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后,我回到河南师大继续工作,2013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初,根据组织安排到河南科技学院任副校长工作至今。

这十几年走来,每当工作学习中有什么困惑或取得一点成绩,仍会向老师求教、说说,仍会得到导师的指导和鼓励。工作学习实践中,我铭记着“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弘扬着“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努力把母校、老师对自己培养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实际成效、成绩来回报学校和老师,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为党的教育事业尽心尽职工作着: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用心带好每一个研究生;持续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河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奖”等称号;入编《200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名录》、《2010年河南教育年鉴》;个人论著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的一个思政项目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称号。

仅以此致敬母校——福建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

祝福母校生日快乐,永远坚强蓬勃!

(供稿/王霞 发稿/郭璞)